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点击:【登录】,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:【注册】成为本站会员!

河东灾民与沛县百姓的反应,只是一个缩影。

但是不得不说,经过嬴政这一道明旨,至少只要不是特别反感嬴政与大秦的地方,都基本上相信了旨意你所说的内容。

如此一来,这些方士与儒家的那群博士们,可就没有以前那么遭人同情了。

搞了半天,你们这些人是想要对始皇帝下毒,才遭到了这么惨烈的报复!

从百姓朴素的善恶观而言,杀人偿命,这是世间真理。

你们这群人既然选择了毒杀始皇帝,那么就不要怪始皇帝反过来将你们尽皆诛杀了。

当然,这只是一部分地方,也有很多地方即使是看到了嬴政发下的明旨,也依旧不相信。

而这些地方,无一例外,要么就是六国余孽活动的比较激烈的地方,要么就是诸子百家影响力极大的地方。

对于这些地方的百姓而言,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大秦的号令,显然没有诸子百家与六国余孽好使。

但是即使如此,整个天下因为嬴政这道明旨,都不由得对嬴政的印象大为改观!

同时嬴政的暴君之名,至少在某些地方,是不成立的。

如此一来,接下来一连半个月,嬴政高坐与咸阳宫,然后接到了影密卫首领章邯上传过来的奏报!

看到奏报上面说写的,许多百姓开始对他的印象改观起来,嬴政这一段时间的心情那是格外的好。

这么多年了,一统天下也快五年了!

在关中、陇西、巴蜀、北境这些大秦掌控的比较牢固的地方,嬴政的威望可谓天下无双!

但是除去这些地方之外,其余的地方,特别是原属于六国的土地之上,嬴政在百姓中间的名声,一向不是很好。

这其中,虽然最大的因素还在于诸子百家与六国余孽对嬴政的抹黑,也有嬴政在他们眼中,算是外人的缘故。

毕竟他们这些百姓,原本要么是赵国人,要么是楚国人,要么是魏国人,现在却统一成为了大秦子民,这对于这些百姓而言,短时间之内,无法接受,也是正常。

对此,嬴政明白,但是却一直很别扭!

没有我嬴政一统天下,你们这六国还在彼此厮杀,一年不知道要死多少人。

朕这么大的功绩,你们怎么就不能理解朕呢?

现在,当嬴政看到仅仅只是自己一道明旨降下,整个天下对他的印象就大为改观,嬴政不由得气顺了不少。

果然,百姓还是能够记得他嬴政的好的。

就说这次河东赈灾,那些灾民们不就已经开始高呼大秦万年,陛下万年了么!

美滴很,美滴很!

就这这样的好消息,这几天嬴政只感觉腰也不酸了,背也不疼了,吃饭都能够吃一整碗了。

只是,当章邯将齐鲁之地以及楚地的某些地方百姓的说法奏报上来,嬴政原本就准备出宫东巡的念头,无疑就变得更加的坚定起来。

另一方面,今日的大朝会,一干重臣本来也很是高兴。

有时候,皇帝高兴,下面的这些臣子才好办事嘛!

皇帝心情好,即使你工作出了问题,也是可以从轻发落的。

皇帝心情不好,指不定就要从重处罚了。

只是,这种美好的心情,在嬴政说自己要再度东巡之后,就有些没有保持住了。

对于文武百官而言,皇帝这种人,最后就是一天到晚待在宫里,然后努力造小人,美其名曰天子垂拱而治,居中以制天下!

说起来很美丽,其实就很简单。

如果皇帝总是喜欢往外跑,那下面的那些官员,可就要提起精神来了。

从百官之首的丞相,到最低级的亭长,都是如此!

毕竟即使是李斯,也不可能保证偌大的大秦,不会出现一点问题!

而但凡出现了问题,一旦皇帝看到了,轻则自然是这个地方的地方官,要遭殃!

重则,即使是三公级别的高管,也要问责!

毕竟理论来说,三公统领百官,下面的官员出了问题,三公自然有着失职之责。

更何况,现在的天下,并不太平!

大秦一统天下,才五年!

谁知道会不会有哪个不长眼的六国余孽刺王杀驾(说的就是你,张良),那到时候,只怕整个社稷都会不稳。

所以这一刻,以李斯冯去疾两位丞相为首,台下文武百官直接站了起来,然后对着嬴政弯腰行礼道:“为大秦计,为天下计,我等劝谏陛下,停止东巡!”

不要以为嬴政一统天下,唯我独尊,这文武百官就会如同傀儡一样,不管皇帝说什么,下面的臣子只会老老实实地照办,而且口称皇帝圣名!

那是大清,不是大秦!

特别是秦汉之际,君权其实还没有想象得那么至高无上的情况之下。

三公与皇帝之间,还要相互行礼呢。

当然,面对嬴政这样的帝王,如果是一般的事情,那自然没有大臣敢明确反对。

只是这东巡么!

这的确是一件事关国本的事情,文武百官,也有理由上奏劝谏。

要说历史上,如果嬴政不是死在了东巡的路上,赵高连同李斯想要那么轻易地改变嬴政的遗诏,那是不可能的。

从这个角度而言,在场这些百官劝谏嬴政,倒也不算完全无的放矢。

只可惜,嬴政是怎样的帝王。

如果他没有作出决定,那么他自然会虚心纳谏!

但是现在当他已经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事情,做出了决策之后,想要让他改变原有的策略,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!

自古以来,成就大事与大业的帝王,从性格角度,一定是极度偏执的人。

不单单只是嬴政如此。

刘彻,所以有生之年,就瞅着匈奴不放,从登基一直打到天下承受不住为止。

朱棣,五征大漠,最后连死都是死在了行军的路上。

朱元璋,打小就见不得贪官,但凡贪污四十两,剥皮抽筋。

当这样的帝王决定一件事之后,就基本上不会有任何的改变了。

biquge42.com